朗讀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把利刃
朗讀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把利刃
刘峰
朗讀教學是語文的傳統教法,是提高學生語感一條重要途徑,過去,無論是京師的太學,還是鄉村的私塾,都特別強調一個“讀”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 流傳千古的名言,總結了古人寶貴的治學經驗。多少年來語文界的名師高手們也總是把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視為閱讀教學的主要途徑,讓學生在認真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漸漸進入詩文所創造的意境進而形成語感提高閱讀能力陶冶情操,提高鑒賞與成文的能力。
審視現在的語文課堂。一方面,沉悶有餘,活潑不足,“對話”有餘,朗讀不足是普遍現象。另一方面,在有些教師的課堂上將朗讀庸俗化地理解為“大聲地把課文念出來”。朗讀目的不明確,或朗讀與文本的解讀脫離成了一種與真正的閱讀隔離的課堂教學形式。
朗讀教學最主要注重兩點:一是朗讀目的要明確;二是朗讀要與文本的解讀密切聯繫。
朗讀是一個教學方法,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學過程,當然教無定法,讀也無定法,但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即朗讀一定要為閱讀教學的實際服務。
例如《賣油翁》像這樣的課文就非常適合朗讀教學,它要比枯燥的課文分析更有效果,更能為學生所接受。當學生根據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完文意後,學生對文章的故事梗概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此時,就不妨以讀促析,讀中把握人物、把握情感、把握思想。像“善射”——要讀出陳堯咨美滋滋的心裏。“當世無雙”——讀出陳堯咨不可一世、天下無人的傲態。像“釋擔而立”——寫出了賣油翁很感興趣,饒有興致,一探究竟的心理,讀時語調要輕,而“立”似乎看出門道,所以“立”語氣要堅定些。而“睨之”——則表示賣油翁完全看出所以然,“睨”要重度,應表現出陳堯咨的不屑一顧。如果重音放在“之”上,(廣東話讀往往將重音放在“之”上)則情形就不一樣了,重音放在“之”上是對陳堯咨本人的不服氣,而不是對射箭技藝。“久而不去”——是表現出賣油翁在揣度、琢磨,是為下文得出“無他,但手熟爾”的結論做鋪墊,所以讀時要讀出思考揣度的神態,語調要低緩延長。“微頷之”——不僅有賣油翁的動作,亦要讀出“沒有什麼”的神態。而陳康肅公面對賣油翁的反映,其態度是傲慢無禮。“汝亦知射乎?”——要讀出陳的輕慢。“吾射不精乎?”——讀出驕傲。“無他,但手熟爾。”——體現出賣油翁輕描淡寫但底氣十足,切忌不要有諷刺語氣。面對賣油翁的輕描淡寫、不屑一顧,陳堯咨憤怒了。“爾安敢輕吾射?”——讀音要重,讀出憤怒。“我亦無他,惟手熟爾。”——亦輕描淡寫表現出極為謙虛的態度。面對如此高人,陳堯咨不知內斂,卻無知的笑,且對人輕慢無禮“遣之”。所以這兩個行為要讀出無知,讀出輕慢。“笑”“遣”要重讀,要拉長語調。以上並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應在課堂上處理,舉一反三是最佳效果。能達到如此朗讀,學生讀來抑揚頓挫,饒有興致,而且還把握了人物形象。
-
當然,朗讀教學也不一定適合每個文章,或者是每個文體的文章,一般情況下,文學作品多用朗讀法教學 ,用朗讀教學法去代替枯燥的課文分析與講解會增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免得學生滑入枯燥分析的泥潭。要在朗讀中培養學生充分體會作品中的生活情趣,
老師要對學生的朗讀這一點是決非老師的理性的分析所能替代的。
朗讀時教師要有指導,讀後要及時回饋。所謂指導就是教師針對學生的讀指導其語音、語調、重音、停頓等等,充分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課標對朗讀教學強調“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所以評價學生的朗讀要從語音、語調、重音、停頓等方面去理解文章,把握感情,同時還要讀出文體。
例如《背影》教學,老師要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例如全文的感情基調——沉鬱、悲涼。(畢竟有時代的烙印;畢竟是思念的文章)父親的所有話語分別體現父親的不同情感內涵,讀時教師要指導。
“事以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觀察這句話的背景,“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如此背景父親還如此說,顯然是對我的安慰。同時讓學生仔細分析“!”符號,也能看出父親的沉穩與堅定。如何讀學生自然清楚。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這句話的背景是父親先叫人陪我同去,然後再三囑咐,終於決定還是自己去。顯然是父親做了最後決定,再看“!”符號,父親是下了決心的。體現出父親的不放心,看出對我的關愛。因此讀時語氣要堅定。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語氣當中既有父親的說一不二,不容商量,更多的是長輩對晚輩的呵護與體貼。讀時語氣溫柔中不乏堅定。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看似祈使,命令。其實更多的是關愛與惦念以及戀戀不捨。讀時語氣要輕,要柔軟。
“進去吧,裏邊沒人。”這是父親離開前的最後一句話,父親是走幾步回頭說的,父子間的戀戀不捨躍然紙上。如此以析促讀學生對父親的性格特徵的把握自然會清楚。
朗讀——分析一定是師生之間的把握課文把握作者的感情所進行的思維的交流與碰撞,而絕非是一種課堂形式。
要給足學生朗讀時間。教師不要認為學生讀是浪費時間。有些老師在課堂上,總想用自己的分析與講解代替學生的讀,結果是對文章還沒有完全讀懂,老師已經開始講了。老師怕浪費時間但恰恰是浪費了時間。學生沒有懂,老師只能詳細的甚至是一遍一遍地講。結果是事倍而功半。
要用各種方法營造朗讀氛圍:品讀、評讀、誦讀、默讀、角色讀、表演讀、競賽讀。無論用那種方法,教師都要提醒學生切忌唱讀。唱讀完全是一種朗讀形式,因為它不強調語音、語調、重音、停頓,所以也談不上通過朗讀去挖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那樣的讀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
下麵附錄一《鄉愁》教學片段,體會行之有效的朗讀教學指導。
師:詩的語言精練、含蓄,想像的空間非常大,要想從詩中品出“味道”,最有效地方法是朗讀。這節課我們就嘗試著用朗讀來理解這首詩。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的鄉愁世界,去聽聽他心底的呼喚,去感受他那“斷腸人在天涯”的遊子之痛。請同學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邊讀邊思考,怎樣讀才能表達出詩人的感情。(生自由讀)
師:好,下麵請一名同學來朗讀,好嗎?
師:在讀前你能否告訴我們,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
生1:這是一種思鄉的感情。
師:那麼,你認為怎樣才能讀出這種感情呢?
生1:我認為要用深沉低緩的語調來朗讀。(生朗讀全詩)
師:她讀得怎麼樣?誰來評價一下?
生2:我覺得她讀得比較有感情,但應該讀得再慢一些,聲音再低一些。
師:下麵我們聽一聽別人是怎樣讀這首詩的?想想他哪里讀得好,值得我們借鑒?(點擊課件,伴隨著音樂、畫面,播放朗讀,學生們進入情境)
生3:我聽的時候想哭。朗讀者把詩人那濃濃的“愁”讀出來了,讓人感到這股“愁”就縈繞在我們周圍。
生4:我聽的時候仿佛感覺到詩人近在咫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使我印象非常深刻。
師:看來,朗讀者已經帶你飛翔到了詩中,真高興你有這麼高的悟性。
生5:這個“愁”重要,這首詩要把這個“愁”字讀出來,他用的語調深沉、舒緩。這種語調恰如其分地表現力詩人濃濃的愁緒。
……
生7:作者對家鄉、對母親、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是借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來表達的,所以這些詞要重讀。
師:說的很對,你看看還有那些詞也特別有表現力,能充分寄託詩人的愁緒?
生8:我認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
師:這些詞看起來都是形容面積小、程度輕的,但正是它們反襯了詩人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生9:這樣說來,詩中的“這頭”、“那頭”“裏頭”“外頭”也要重讀,我覺得它是在強調空間的分隔。
師:你試著把第一節中剛才說的這幾個詞重讀一下。
…
師:大家歸納得非常好,下面請你們按剛才說的這些朗讀方法再朗讀一遍。(學生自由讀)
……